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,尤其在香港地區十分普遍,影響著不同年齡層的人士,尤其是嬰幼兒及青少年。濕疹不僅影響患者的外觀,更可能帶來長期的身體不適與心理壓力,因此值得我們深入了解並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案。
什麼是濕疹?

濕疹,又稱異位性皮膚炎,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,主要表現為皮膚乾燥、紅疹、痕癢、脫皮及反覆發作。患者常見症狀包括:
- 皮膚紅腫、痕癢
- 出現水泡或滲出組織液
- 長期搔抓導致皮膚變厚(苔癬化)
濕疹通常發生於面部、頸部、四肢關節內側等部位,病情反覆且難以根治。
個案分享:楊先生的濕疹改善之路

楊先生自幼便患有濕疹,尤其在季節轉換時症狀加劇,經常出現皮膚紅腫、劇烈痕癢,嚴重時甚至影響睡眠與學習。經過中醫師診斷後發現,楊先生體質偏向濕熱,加上飲食不當(如經常食用海鮮與奶製品)及環境因素(如潮濕天氣),導致病情反覆發作。
中醫師為其制定了一套個性化治療方案,包括內服清熱利濕中藥、外用草本藥膏,以及調整飲食結構,如避免海鮮、奶類製品等易致敏食物。經過數月的治療,楊先生的症狀明顯緩解,生活質素大幅提升。
中醫如何看待濕疹?

從中醫角度來看,濕疹屬於「濕邪」與「熱邪」相互交織所引發的疾病。當人體內部濕氣積聚,加上外界環境因素如潮濕炎熱或過度乾燥,都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。此外,中醫認為情緒壓力過大也可能導致肝氣鬱結,進而影響脾胃功能,使得體內濕熱積聚,引發或惡化濕疹症狀。
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
中醫治療濕疹強調辨證論治,根據患者不同體質及病情特點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:
1. 辨證施治
- 濕熱型:表現為紅腫、滲液較多,中醫多採用清熱利濕的方劑,如龍膽瀉肝湯。
- 血虛風燥型:皮膚乾燥脫屑,中醫多使用滋陰養血、祛風止癢的方劑,如當歸飲子。
- 脾虛型:容易反覆發作且伴有消化不良,中醫會選擇健脾祛濕的方藥,如參苓白朮散。
此外,中醫亦會配合針灸、中藥外敷等方法,以達到更佳療效。
日常護理與預防建議

除了專業治療外,日常生活中的護理也至關重要:
- 保持皮膚清潔乾爽,但避免過度洗澡或使用刺激性沐浴產品。
- 使用溫和低敏配方的保濕潤膚產品,每日定期塗抹以維持皮膚屏障功能。
- 避免接觸刺激物,如二手煙、防腐劑、香料添加劑等。
- 調整飲食習慣,避免食用易致敏食物,如海鮮、堅果及奶類製品。
- 注意環境溫度與濕度變化,避免過於乾燥或潮濕環境。
醫師個人建議
從臨床經驗出發,中醫師認為治療濕疹需堅持「內外兼治」,即透過內服中藥調整體質,同時配合外用藥物或護理產品緩解症狀。此外,患者應保持良好的心態與生活習慣,避免壓力過大,以減少病情復發機會。
總結而言,雖然目前西醫認為濕疹難以根治,但透過中醫全面而細緻的診斷與調理,加上日常生活中的細心護理,大部分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,大幅改善生活品質。建議患者及早諮詢專業中醫師,以獲得個人化且有效的治療方案。